目前正是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日子,一些还未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在此时容易紧张、迷惘,也更容易在难以甄别真假的用人信息中迷失自己。越是这个时候,毕业生们越要冷静对待,多做一些理性思考,除了要警惕一些不法用人单位精心设置的求职陷阱外,还应多从自身出发,调整求职心态,规避就业路上因浮躁而产生的心理陷阱。
陷阱一:落脚心理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在担负着如何找到工作的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档案存放、户口迁移等具体问题,因此在多重压力下产生了“落脚心理”。
表面上看,这种心理使学生降低了就业姿态,但其中隐含着两种风险:一是减少了认真寻找工作的动力,易丧失更合适的工作机会;二是过于重视“进入”用人单位,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造成用人单位的疑虑,并增加适应工作的困难。其实,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那些懂得自己价值的毕业生。如果毕业生抱着“只要你让我进来,做什么都可以”的心态,单位多半是不乐意接受的。即便单位给怀有“落脚心理”的学生提供了职位,也不会提供良好的薪水待遇以及进修机会。
陷阱二:一步到位
一些大学毕业生期望第一份工作便能达到理想状态。从表面上看,这些毕业生非常重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选择,但由此带来了潜在问题:一是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过于挑剔,容易错过一些好机会;二是选择工作的标准过于严格,缺乏决策弹性,更易造成患得患失的心理。
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由于阅历、年龄的限制,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他们的挑剔往往缺乏客观依据,比较片面。比如一个学技术的学生只想从事管理工作,于是他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彻底迷失了自己。其实,稍有职场经验的人都知道,用人单位通常会提拔有工作经验及管理能力的人承担管理职责,很少给毕业生提供管理岗位。所以,大学毕业生除了应多向有职场经验的人请教外,还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既不要过于浮躁,也不可固执己见。
陷阱三:追求名气
希望工作单位有名气及影响力是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无疑,名气大、有影响力的单位有更健全的工作与人才培养机制,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大,毕业生心向往之乃人之常情。但问题是:一些毕业生只瞄准这种定位并不切实,要么出现期望和能力的矛盾,引起用人单位的排斥;要么出现同学之间的攀比和竞争,对职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个人长远的职业规划与发展。
任何单位都希望求职者能更多地从能否胜任该单位工作、认同单位文化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冲着名气和待遇而来。名气大、有影响力的单位往往会经过好几轮的筛选,对毕业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毕业生求职时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只认准这类单位,激烈的竞争只会让他们尝到失败的苦果。
陷阱四:增长见识
在工作中增长见识是大学毕业生较为普遍的期待,这种主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但同时也存在着两大风险:一是此种心理会导致毕业生更多强调获得而不是给予,从而使用人单位对其工作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二是过于看重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而忽视了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小满在面试时告诉聘任方,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另一家单位的原因是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少了,不足以增长见识。结果该单位未选择他,聘任方认为像小满这样目的性很强的求职者在增长了一定的见识后会很容易跳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其实在工作中更需重视的是提高素质——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等等。这些才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更为核心的内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初涉职场时要及时调整心态,运用正确的求职方法为自己准确定位,既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找工作要本着尽心、尽力、不卑不亢的态度,既要耐心琢磨,又要持之以恒;广泛地收集用人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学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