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素喜欢读报,倘若是遇见了与自己所从事专业有关的报道,更是格外关注。手边便有一则,标题为“警惕‘考艺热’背后的就业风险——学艺术的难找饭碗”。说的是今年山东省艺术专业报考之热盛况空前,报考人数创纪录地达到了14.6万人,比去年增长了56%。就此,相关专家表示,艺术专业就业渠道相对偏窄,要警惕“考艺热”背 后的就业风险。而山东省一所高校的负责人更是勇敢地站出来“自揭家底”,透露说该校艺术专业除了实用美术专业就业前景相对广阔一些外,其他艺术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只有20%左右。 其实,就笔者所在的美术专业情况而言,亦如报道中所说,并非所有学艺术的都难找“饭碗”,高校艺术专业中实用美术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真正难找“饭碗”的是那些学习所谓“纯”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即那些学习绘画、雕塑等非实用美术专业的毕业生。而曾被视为是代表了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好事物之一的“纯”美术,在当前我国专业美术教育领域中怎么会沦落到一个如此尴尬的境地呢?这真是一个让每位正在学习或从事“纯”美术专业的人都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事实,但冷静下来想一想,或许问题正是出在这个“纯”字上。 美术有所谓“纯”美术与实用美术之分,究其渊源,还得追溯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文艺复兴时代之前,美术与美术家本是无所谓“纯”与“不纯”的,雕塑家、画家与制造业主、医药主、作料主和杂货主往往归属于同一个行业公会,只是待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包括拉斐尔这一辈艺术巨匠的出现,情况才有了变化。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以绘画和雕塑艺术为代表的所谓“纯”美术才得以从中世纪地位低下的手工艺传统中独立出来,画家与雕塑家们则获得了他们的前辈恐怕连想都未曾想过的尊崇与荣耀。也正是从那个时代起,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个性与创造精神被视为天赋和灵感的象征而成为了一种受人珍视的艺术品质。 再看看目前我国专业美术教育领域内的发展现状,客观地说,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的不断引入和吸收,一种多元并存、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业已形成,但相对于改革之前过于强调某种“共性”的培养、规范大于引导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观念,在当今我国专业美术教育领域内的一些局部,譬如“纯”美术专业教育领域,我们是否又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呢?当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本身成为了一种对社会无益甚至于有害的纯粹个人表现之事时,其自然没有理由以此为条件去向社会要求什么,毕竟,“饭碗”是大众给的!这个道理,恐怕不仅仅局限于美术专业领域,对于美术之外的其他艺术和艺术教育领域也是适用的吧。 一方面,是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那些关注社会进步,有能力反映时代精神与风貌,追求真善美理想的艺术人才的热切渴望和需求;另一方面,却似乎是我们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特别是这些专业艺术院校中的所谓“纯”艺术专业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到这种渴望与需求。学艺术的为何难找“饭碗”?与那种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学艺术的太多了”的解释相比,当前我国某些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对社会和时代呼唤的忽略与漠视才应该是一个更为根本、深刻的原因所在!而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将“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服务生活,高扬真善美理想大旗”的信念更进一步深入贯彻到我们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去,则是广大专业艺术院校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社会的漫漫征途上所应当承担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与重担。 |